本文内容:
統計數據顯示,女性通常情況下比男性長壽。丹麥和美國科學家分析歷史資料後發現,面對饑荒、傳染病和奴役等極端惡劣的情況,女性死亡率也比男性更低、預期壽命更長。南丹麥大學、美國杜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論文說,這種“危機生存”方面的性別優勢主要體現為嬰兒期死亡率的差異,意味著先天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人員分析了生活在18世紀到20世紀之間的7個人類群體,其中有的經歷了著名的愛爾蘭土豆大饑荒,有的是19世紀冰島麻疹大流行的受害者,還有的是19世紀英屬加勒比地區的種植園奴隸。這些人群的死亡率非常高,預期壽命往往不到20歲。在這樣的極端環境中,女性壽命仍普遍比男性要長,差異從6個月到4年不等。比如愛爾蘭土豆大饑荒期間,男性預期壽命為18.7歲,女性為22.4歲;獲得自由的黑人奴隸移居西非後,受到多種熱帶病的襲擊,抵達第一年出生的男嬰預期壽命為1.68歲,女嬰為2.23歲。在各個群體中,女嬰死亡率相對較低都是導致女性預期壽命更長的主要因素。研究人員說,嬰兒不會受到自身行為因素的影響,社會因素要麽影響微小、要麽偏愛男嬰,因此女嬰的生存優勢必定有著重要的生物學根源。對於兩性壽命差異,有的科學家強調免疫、代謝等生物學方面的原因,有的則認為生活方式等後天因素更重要,比如男性更易從事高風險行為、消費更多煙酒等。新研究顯示,女性生存優勢紮根於生物學因素,同時受到社會和環境因素的影響。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