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
記者在肅寧縣(Suning County)第一污水處理廠門前看到,小白河清澈透明,能看到魚游淺底。沿著河道逆流而上,不遠處,就是該縣的尚村工業園區,略顯發黑的河道似乎在訴說一段忘不掉的歷史。工業區依小白河而建,20多家皮革加工企業整齊地分佈在河道兩側。回想起被污染的情景,郭書林老人歷歷在目:“以前工廠都把污水直接排到河裡,時間一長,離河道很遠就能聞到惡臭味,不僅危害當地人的健康,也給前來洽談投資的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是什麼讓小白河重回清澈?帶著這個問題,記者來到園區內一家名為“萬事興”的皮草加工企業。駱瑞卿是縣第一污水處理廠員工,他的職責不是在污水處理廠加料、監測,而是在這家裘皮製革公司進行污水處理技術指導,並監督企業的污水排放。“以前的小白河就是這個味兒。”走近污水處理設備,一股刺鼻氣味撲面而來,駱瑞卿向記者解釋,“皮毛鞣製產生的污水味道很大、較難處理,園區要求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污水處理設備,但是污水處理有很強的專業性,以前有些企業在這方面力不從心,我們進駐之後,能夠給企業提供技術和原料。現在園區每個企業都有一名進駐人員。”“進駐企業後,主要做什麼?”記者問道。“根據要求,企業污水排放前,COD指標要達到500毫克/升以下。每次排放前我都要對污水進行取樣,送到污水處理廠檢測,達標後才能向管網排放。”“企業有沒有可能偷排污水?”“基本上杜絕了這種可能。企業的進水數據、出水數據都有記錄。正常情況下,出水量應占到進水量的85%,如果出水量偏小,就請環保局工作人員前來調查。”趙立根是這個廠的廠長,看到記者採訪,就上來打招呼。“污水處理廠派人進駐,企業怎麼看?”記者詢問。“非常歡迎。以前,企業欠缺的是處理污水的技術,現在技術問題由他們專門負責,企業心裡就有底了。”趙立根說。“企業的成本有變化嗎?”“和以前一樣,我們只根據用水量繳納污水處理費。”趙立根說。如今,在尚村工業園區,一種“園區治污模式”已經形成:引入第三方企業負責污水處理廠的運營,並向每一個上游企業派駐員工,進行技術支持和監督。為了深入了解這種模式,記者找到該縣環保局副局長李振進。“引入第三方,是我縣治理污水、改善環境的積極探索。”李振進介紹,“以前,污水處理廠的運營和管網的維護,除用掉收取的企業污水處理費外,政府每年還要再投入300萬元,但污水處理效果並不理想。實行第三方運營、維護後,環保局的主要責任就是監督,一旦查出排放不達標,將會進行重罰。”李振進說,今年,園區內將新建一座污水處理廠,各企業的污水首先要經過這個環節集中處理後,再進入縣污水處理廠進行二級處理,屆時,水質更能得到保證。“是不是仍採用第三方運營模式?”記者問道。“完全是第三方投資,總投資1000多萬元。這不僅節省了財政投入,也能充分發揮第三方的技術優勢。據測算,園區內的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後,企業所付的費用和現在相差不大。”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