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
今年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更好發揮自身優勢,全面深化與內地互利合作。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地處我國沿海開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區域為廣闊發展腹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競爭力、更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拓展了新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最熱門話題之一。 3月9日晚,多位代表委員做客中國經濟網“中經之夜”訪談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被視為媲美世界三大灣區的第四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新引擎受到世界矚目。隨著整個灣區大戰略的建設,把中國的科技標準、中國的高新技術解決方案輸出去,能真正地去造福世界、造福“一帶一路”,讓全世界由於使用了中國標準和中國方案而從中受益,這是灣區現在肩負的最特殊和關鍵的歷史性重任。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迎來更多共識 兩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標誌著大灣區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從陌生到融入、到深入融入、再到越來越有歸屬感。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首席科學家劉若鵬用陌生、融入、歸屬六個字概括了大灣區兩年來的發展變化。 “隨著灣區規劃的出臺,大家已經凝聚成共識,朝著世界級的灣區,朝著世界的科技創新中心去發展、去努力了。”劉若鵬感慨道。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江門市工商聯副主席、廣東千色花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達昌則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讓自己吃了定心丸,明確了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發力點。 廣東省曾明確強調,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攜手港澳全力以赴抓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貫徹落實。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海洋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廣東沿海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寧淩對此表示,廣東省可以說是集全省之力、全域之量來做這個工作,尤其是粵港澳大橋通了之後,廣東的互聯互通政策上了一個更新的高度。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熊曉冬對兩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最大的感受是,珠江東西兩岸的連通和廣東各城市之間的互動以及中山的新區建設也都在加快。 建設大灣區,交通是基礎。代表、委員們提到,粵港澳一小時都市圈、粵港澳大橋的通行,不僅推動了大灣區對沿海經濟帶的帶動,反過來也進一步推動了大灣區的良性發展。進一步完善大灣區的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將更有利於城市群的設施融通、創新融合、開放融入,形成宜居宜業宜遊的發展優勢。 共繪大灣區區域協調發展新圖景 “不能簡單地看深圳、香港、廣州、澳門某一個城市的發展,更應該關註它們在整個大灣區發展中的疊加效應,讓大家都能真正地受益。”劉若鵬補充道。 寧淩則直言,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個中心城市應該是互補共融的。比如說香港的比較優勢是在金融服務業,深圳是在高科技創新、智能制造業,廣州基礎研究比較集聚,澳門是文化多融、旅遊,這些恰好是互補的,最終帶來的是整個區域的高質量發展。 熊曉冬則表示,香港作為全球性金融中心的地位肯定是不可撼動的,有非常好的國際優勢,但是這幾個城市都是互補的,可以共同協作打造整個灣區面向全球的國際金融中心。 黃達昌以江門為例指出,江門所具有的土地空間、海岸線長、華僑多等優勢,對大灣區發展來說是非常有力的資源。“無論是香港等四個中心城市還是其他非中心城市,11個城市形成的大灣區,實際上就是這些城市資源之間的一個互補。各城市合作共贏才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所闡述的未來發展格局。”黃達昌說。 代表委員們在做客中國經濟網“中經之夜”時強調,希望大灣區的每個城市要有包容世界的心胸,擁抱粵港澳大灣區,共繪區域協調發展新圖景。 科技制度雙重創新 加快優秀人才引進 相較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世界三大灣區”,“一國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大特色。“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在這種情況下應如何協調發展,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寧淩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創新的關鍵問題在於,在制度融合的過程中,該如何探索出多元背景下的制度合作和行政合作,並在將來復制到更為廣闊的戰略應用中。 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在廣東省代表團開放日活動上表示,創新是第一動力,粵港澳大灣區能否比肩國際一流灣區,關鍵要看創新。 坐擁眾多一流學府、頂級研究機構,粵港澳大灣區高端人才雲集,創業資源豐富,那麽創新應從何處著手?劉若鵬認為,要在科技創新上面實現突破,就需要打通所有創新要素,在產學研鏈條上的合作和人才流動的機制都需要進一步改進。 “科技創新要往前走一步,需要產業創新、業態創新,更需要文化創新這一內核的支撐,此外,還需要體制創新的推動。”寧淩進一步補充。 隨著灣區的飛速發展,“搶人大戰”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對此,代表們認為,在政策方面,需要為吸引人才進行引導和激勵,為創新人才打造好環境,提供科技創新的便利條件,加強團隊平臺建設。此外,還應考慮到港澳青年在身份認同上的問題。 “如果灣區要實現重大創新工程和創新戰略,需要用最偉大的事業去吸收最創新的人才,用最偉大的事業去培養大師。”劉若鵬表示。 灣區輻射帶動新增長極 造福“一帶一路”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競爭力、更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拓展了新空間。 對此,寧淩認為,大灣區要真正發揮出輻射作用,通過“一帶一路”走向世界,首先需要經過三個梯度的輻射過程,也就是對廣東省沿海經濟的輻射、對國內經濟的輻射帶動以及通過“一帶一路”沿線輻射到全世界。 “隨著整個灣區大戰略的建設,把中國的科技標準、中國的高新技術解決方案輸出去,能真正地去造福世界、造福‘一帶一路’,讓全世界由於使用了中國標準和中國方案而從中受益,這是灣區現在肩負的最特殊和關鍵的歷史性重任。”劉若鵬認為。 “和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還是一個新興的灣區,還有很多探索的過程。” 劉若鵬表示,從高質量發展、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影響力、打造互聯互通等方面,粵港澳大灣區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努力,這是一個久久為功的事業。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 --------------------------------- |